平平展展的石板路,高高低低的青瓦房,断断续续的毛毛雨,将一幅古老清雅的桃源画境一卷卷地铺展在幽深曲折的乡村小巷。
真想不到,在这黄山之麓的古黟之境,在这峰峦四合,土地贫瘠的徽州之邦,会藏着这么一个人物灵秀,古趣盎然的胜地。更未曾想过,原来只在民居邮票上一睹风姿的西递民居,会一座接一座地敲开我心灵的闸门,驶入我心灵的大海。
听导游说,这座村庄称为西递,是因为它不仅坐落在黄山之西,而且在古徽州府治之西,向为古驿过道,曾设为"铺递所",故明名。村里的胡姓人家,乃唐王室后裔。兵荒马乱之中,唐昭宗李晔之子避难来到徽州,见此地有"虎步前蹲之势,犀牛望月之奇",遂定居于此,并改名姓胡,一代代地繁衍开来。于是,便有了这密密匝匝,数以千计的徽式民居,有了这曲折回环,小径通幽的一百三十六条小巷。
说话间,导游领头走进了一座布瓦青砖的宅院。抬头望去,书于门首的"桃李园"三字豁然在目。信步入内,但见班驳峰石临池而立,几点苍苔,数茎花木别添几分雅趣。厅内楼窗雕棂,古香古色,游伴们转悠其间,无不啧啧称奇。最引人注目的是分列左右壁间的十二块木刻条屏,所刻乃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四百零三字,写的笔墨酣畅,势欲飞动。更秒的是,二十一个"也"、九个"之"、七个"子"字,写法无一雷同,各 其妙。问及导游,方知此屋的旧日主人乃教书先生,故以"桃李园"相称。墨香中别有几分雅趣,便是主人身份的形象说明。
走了几家,我才发现,这竟是一孔之见。其实,在西递村,这"雅"字几乎是家家有缘,甚至可以说已成为一种久之成习的民风。
你瞧,建于清道光年间的"西园",便集中地体现了西递人家的典雅之风:一进三重,庭院居室相联贯通,鱼池花木交相辉映,中间隔以大型砖砌漏窗,或以"松石"为题,或以"竹梅"入画,清新的构图,细腻的刀法,既给人以超凡脱俗,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又使建筑空间增添了一种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韵味。那"井花香处"的后院题匾,更是画龙点睛之妙。
真乃雅风雅趣,连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穿行在这家家泉石,处处花木的庭院之间,也觉得风雅了许多。在四面黄土,一面青天的乡村人家,难得有如此雅趣,而且雅得纤尘不染。若没有深厚绵长的文化底蕴,要雅得如此品位,难哉!
疑问和困惑终于在导游充满自豪的笑容里雪溶冰消了,唯一不能拂去的是那已深刻在心底的赞叹。据说,仅明清两代这西递村步入仕途的七品以上官员就有一百一十五人,文官至"上谕处行走",武官至"五城兵马司"。衣锦还乡和落叶归根的民风祖训,使他们在大兴土木,炫耀乡里的同时,也带来了塞北江南源远流长的礼俗文化。春花秋月,更替不已,而构筑在这片黄土地上的古代民居和筑造在人们心灵深处的风雅之习,却一代代沿袭下来。 漫步在这以三百余幢明清民居为主体的徽式建筑群体之间,历史仿佛倒退了好几个世纪。起码,我在走近"大夫第"时,就有过这样的感觉。
粉墙青瓦轻轻地托起一座檐角飞卷,花窗四敞的小小阁楼,楼头高悬的"桃花源里人家"的匾额分外醒目。导游说这是西递村明文遐迩的绣楼,相传为千金小姐选择乘龙快婿的处所。若仔细看,你会发现,这座楼房与毗邻的房屋相比,不仅退后了一步之地,而且连拐弯处的墙角都磨成了半圆,门匾上还重重地刻下了"作退一步想"几个大字。
原来,这大夫第乃清代朝列大夫胡文照的故居,后因其官场失意,特在故里重构了这座府地,并?quot;作退一步想"表明了自己不与人争,不与世争的豁达和宽容。若论风雅,这已经风雅得够可以了,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他题下"以八千岁为春,之九万里而南"的楹联也自在情理之中。
几位童心未泯的游伴相邀登上了绣楼,凭栏而望,但见马头山墙层层叠起,逶迤山景渐远渐淡。。。。。我要是那位抛绣球的千金小姐,真不知该将绣球抛往何方了。
要说,这也算雅到极致,然而,最难的莫过于那挂满各家厅堂的楹联,或明理,或训诫,或以哲理取胜,或以抒怀见长,无声无息之中会在你的心底烙下雅风盈袖,翰墨生香的强烈印象:
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
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
孝悌传家根本,
诗书经世文章;
能受苦方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我想,这是民风淳朴,崇尚风雅,与这些日日悬挂于大堂之上、门户之间的楹联大概无不关系吧!他们祖祖辈辈安居于垄田之间,一代又一代地将祖辈相传的风雅之习子子然然地融合到自己平凡而充实的生活之中,无怨无悔地编制着不是桃源,胜似桃源的人生之旅,谁又能雅到如此地步?
这里,家家的大门敞开着,热情地迎送着每一位造访者。这里,人人的脸上挂着真诚的笑意,将乡村人家特有的温馨默默地传递给你。这里,山川秀色和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土地的芳香和书斋的气息奇妙地交织在一起,使人陶醉,催人遐想-徜徉其间,你、我、他的灵魂都会得到一种净化!
作者:lexu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