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时段:每年09月20到每年09月27
活动范围:青城山
活动特色:文化节的主要活动有道教学术研讨会、祈祷世界和平大法会、结幡法会、道教武术表演、道教音乐表演、道教茶艺表演和道教文物书画展等多项活动。
活动简介: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青城山分会场的气氛愈见浓厚。原来这两句宣传语还源自著名学者余秋雨的作品,而青城山分会场也根据这一主题,将在道教文化节期间推出“问道青城,道在养生”系列活动。仙山健身游、神仙茶会、千人太极、道家武术……:文化节期间,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青城山充溢在道家养生的氛围之中,许多活动在文化节结束后还将继续得以延续,让更多游客体验到中国道教发源地的养生文化。
参与方式:游客可以亲临现场,近距离观看、拍摄、参与道教文化节活动,让更多游客体验到中国道教发源地的养生文化
详细内容:黄老道继方仙道之後兴起,并由此过渡到道教,是道教产生的重要一环。黄老道是黄 老学和方仙道的神仙学结合的产物。黄老学大约产生於战国中期的齐国,稷下黄老学派都学黄老道德之术,并发明其旨意,一直流传到汉初。汉初黄老学的主流是帝王南面之术和阴阳五行思想,但又包含神仙思想。汉武帝时,方士们更以黄帝附会神仙学说,逐渐将神仙学与黄老学捏合在一起,言神仙者都托名黄帝。因为黄老学兴盛於齐地,而燕齐的神仙家也最活跃,二者成长於同一环境中,互相影响,终至结合发展为黄老道。二者的结合是一个长期的 过程,大体分为三阶段。其一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後,黄老学和方仙道初步结合。其二是汉宣帝到西汉末,二者进一步结合。汉宣帝通达黄老学,又「复兴神仙方术」,促成了二者的进一步结合。到东汉桓帝时(公元147--167),黄老道形成。东汉明、章帝时,黄老道流行於宫廷上层,桓帝时黄老道的名称正式见於史籍。《後汉书·王涣传》说:延熹(公元158--167)中,桓帝事黄老道,毁掉诸房祀。桓帝公开承认黄老道,一年内两次派宦官到苦县祠老子,又祠黄老於濯龙宫,这是黄老道的形成阶段。到灵帝时,又有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 蓄养弟子,百姓信向。在黄老学和方仙道的结合过程中,方士化的儒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今文学派的谶纬之学推动了黄老道形成。黄老道与方仙道一样,没有系统的教义和宗教理论,没有形成宗教组织,是道教的前身,不了解黄老道就不能完整地认识道教史。
道原指人走的道路:古代的字书<说文解字>注释道字,说:「所行道也,一达之谓道。」意思道本来是指人所走的路。路有许多种,有分岔的路,有四通八达的路,只有沿一个方向延伸的路,才被称为"道"。因此,从它的原意又引伸出规则、规矩等含义。比如,天体运行,有一定的常规,这就是所谓「天道」。春秋时期,还有「天道煌煌,日月以为常」的说法,意思天体的运行路线非常清楚,它可以用日月的运行轨迹加以考察。不过当时在天道的概念中又加入了规则一类比较抽象的含义,便具有了「规律」的意思,天道一词逐渐变得丰富,渐渐离开了初义,更多地指自然的确定不移的法则、规律、原则。
道的内涵:首先,道是永恒存在的世界本原: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老子说:有一样混然一体的东西,早於天地就存在。它空寂无声又没形质,它独立长存决不衰竭,不断地循环运行永不止息。可以做一切事物的根源。(《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它是那样古老,又与众不同,因此根本就没有名字,也不能用通常的名称去指称它。不过为了表述它,不得不给它一个名字,叫做道,也可叫它为「大」。另一个道家理论家庄周也在《庄子。大宗师》中说:「道是真实可以徵信的,却没有作为也没有形质,可以心传而不能口授,可以获得它却不能见到它。它自己做自己的本根,没有天地以前,从来就存在著,它产生了鬼神和上帝,生成了天和地,它处於太极之上却不算高,在全部空间之下,却不算深,先於天地存在却不算久远,自从上古就已有它却算不得老。(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合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於上古而不为老。)这些都说明,道本身是它存在的根源,它是最初又是最终的存在物,在时间上说它是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