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窑洞
我固执地认为,一个人的禀性气质,是可以从一些不经意的细微末节处窥视出来。
在延安,踏访了毛泽东曾住过的两处庭院,对这位伟人的人生另一侧面--诗人性情,我有 了更深入的感受。
巍莽葱郁的凤凰山麓下,容纳着一片庄重、质朴、肃整的老屋,便是凤凰山革命旧址。其中 有一个小院落,墙壁厚实苍逸,旧式规整的飞檐横脊下,两扇饱经风霜的大门合缝紧闭。踏 上几级石阶,伸手一推,太老但并不生涩的门轴“吱咛儿”转动了,进去,几步跨过门洞, 一个优雅的四合小院呈现在眼前。
洁净清明,矮树葱茏,偶尔有几声鸟啼更添幽意。院内普通平常,甚至简陋萧条,但弥散着 一种特殊的气氛。给人的这种感触,我觉得并不是观赏者的心情使然。也或许是故人虽已早 去,可他留下的气、势、场仍未消失吧。
就在这个院里,毛泽东曾召开过重要的军事会议,曾做过果 敢的战略决策,曾与亲朋谈天 说地,曾与战友合影于树下。虽然这是多年前的事儿了,可那几块不容置疑的解说牌子及几 张斑驳模糊的照片,仍然能把人带入往昔的幻忆。
院角有几间青瓦平房,你若认为这就是毛泽东的旧居,则完全错了。后墙上,挖开一个随意 自然的门洞,你若猜度它是通往厕所去的甬道,就更加失误。其实,穿过土门洞,堵在面前 的几孔高大宽敞的石窑洞,才是当年小院主人的居所。窑洞里,有床榻安稳的卧室,有桌椅 齐整的办公室,有书报成堆的阅览室以及会客室,孔孔相连,浑然一体。在这狭长的第二进 院子的侧边,开着一扇小门。门外一条茅草丛生的小路,蜿蜒到风景如画的凤凰山怀里去。
毛泽东在后院的窑洞里读书写诗,到前院的场坝上接友谈话,去凤凰山麓散步轻爽,感怀国 难民忧而吟咏成诗。
凤凰山的旧居结构严整,但在规范中又不乏变化,它犹如一首平仄讲究,佳句峰起的绝句。
另一处是枣园。枣园的面积比较大,视野开阔,风光迷丽,飞燕啁啾,流水淙淙,可算黄土 高原上颇有情调的地方了。
毛泽东的旧居在东北的半山坡上。穿越枣林,跨过渠岸,登上石阶,便进入小院。场坝不很 平坦,矮围墙顺地势起伏而筑,窑洞靠山耸立,因前方空旷便显得光采明亮。院中有一座凉 亭,有一棵丁香树,亭是盖房人搭起的,树是毛泽东亲手栽下的。这树杈坚硬,充满苍劲疏 野的活力。主人在窑洞里工作疲倦了,就走出来在亭间坐一坐,在树下转一转,然后双手叉 腰站在围墙边观一观远景。前方是河滩,小河水一路温柔明媚。枣树林纵横成行,薄雾在迷 漫,几间茅舍上空炊烟升腾,观景人顿觉胸中诗情翻涌,不禁脱口成章。
枣园旧居随山就水,天然自成,更像一首开合跌宕,激情挥洒的自由体。
两处小院,地势不同,结构存异,但它们的情致、氛围、灵光、秀姿以及内涵韵味儿却是一 致的。可见主人选择它们,布置它们,利用它们则是有心为之。
我读出了小院的诗意,也读出了毛泽东的诗人气质。
居所的风貌,很能代表人的心性。山姿水影,地理环境,蕴满禅机,历来被有识之士所重视 。
在戎马征尘的战争年月,毛泽东能保留这样一份情趣,实属难得。作为一个军事家、政治家 ,仍不失淳朴的书生意气,的确令人肃然起敬。这对他在紧张的工作空隙中写就的才华横溢 的一系列诗词作品,是不是下了一个很好的注脚呢?
(如果去陕北,有一本书《黄土地上信天游》陈长吟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本较好地自助旅行参考书。建议大家看看。)
作者:1618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