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潘儒巷,经过两个转折往南,便走在平江路上了。这里是苏州保存旧时街道建筑和水流河道布局比较好的地段,两边的里弄街坊大都沿河而筑,单听这些名字:传芳巷,东花桥巷,西花桥巷,大柳枝巷,丁香巷,便让你有不一样的感觉。杭州的孩儿巷据说是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中描写的故地,不知这里的丁香巷是否也是借用了南唐李璟的诗意: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也许,这里的巷名还帮助戴望舒孕育了那位“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无论如何,这美丽的花,美丽的人,和美丽的地名,也只有在江南的小巷,才会结合得如此自然吧。
小巷的两边还零星还散落着几处旧宅和园第,如半园、耦园之类,不过我们没有去费力寻找。在雨巷中彳亍而行,随意地拍照,不会有蜂拥的游客妨碍你的视线,也没有两边店家的殷勤招呼。他们只专注于他们的生活,而我们也陶醉在这旧时吴门人家的气息中了。江南的古镇,如浙江的南浔、西塘、乌镇,苏州的同里、周庄,我们都曾到过,却总是觉得少了点真实,多了层隔膜,虽然它们的宣传中是自称为“活着的古镇”的。我却不免以为不过是依赖人力而苟延残喘而已。只有在这里,才依稀有一点“活着”的样子。狮子林中那块乾隆的御匾倒是很切合用作对这里的评价,只是小巷看惯了花开花落,未必稀罕皇上的鉴赏,而皇上也只会向假山假水间寻求他的所谓“真趣”,于这平淡见真的况味,反倒无从体察了。
平江路的旧时气息在干将路口戛然而止,一条干将路将苏州的水脉隔绝,路上的车流也提醒我们,这里已经不复旧日姑苏了。我们准备向两个没有去过的园林进发:网师园和沧浪亭。网师园不列苏州四大园林之中,陈从周教授却对它推崇有加,以为小园极则。大园宜动观,小园宜静观,网师园之妙处正在于“小有亭台亦耐看”,“耐看”两字,庶几得之矣。网师园可以大致分为两个区域,一为起居建筑,一为园林假山,布局与杭州的胡雪岩故居十分相似,只是后者极尽豪奢,殊无闲情逸致,弄得象是个藏宝之所,实在有违园林“寄情山水”的本意,其高下不可以道里计。
在网师园徘徊良久,消耗了无数菲林,我们准备动身往今天的最后一个目的地,沧浪亭。拿着一张年久的苏州地图,我带着老婆在苏州的小巷中穿行,居然一点弯路都没有多走。老婆戏称我前生一定是苏州人,如果真是这样,倒是三生有幸了。
沧浪亭在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久,人文积淀也最厚重,它全没有其他园林的精雕细琢,却自有一股苍古之气。到沧浪亭的时候,天气突然有了变化,刚刚在网师园时在斜雨的间隙露出的一抹余晖此刻已完全不见,天上彤云密布,雨点也骤然加大。我们坐在长廊尽头的亭中避雨。亭壁上有苏舜钦的《沧浪亭记》,遥想着当年诗人“时榜小舟,幅巾以往”,不禁也有了“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的心境。
雨势稍歇,我们登上了园中的最高点,也是全园的中心:看山楼。凭栏而望,哪里有什么山可看,只见密密麻麻的屋顶。当年苏子美想在此地寻求城市山林的感觉,今天的我们却不得不面对山林皆城市的现实了。细细听去,似乎这外面还是一个部队的驻地,以前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现在看来,说是“城中美景兵占多”,似乎也不错呢。看到这里,去过杭州西湖的朋友也该心有戚戚吧。
回到饭店不过五时许,老婆的一个同学约我们一起吃饭,选的是观前街的“川福楼”,据说和杭州的川福火锅是一家子。饭店布局像杭州的茶馆,生意不错。川菜能在苏州站稳脚跟似乎不大容易,应该是和当地的口味有了妥协,上菜后一试,果然。吃的什么已经不大记得,只记得一味“蟹黄豆腐”鲜香嫩滑,算是比较上口的菜。饭后,各自散去,本来想逛观前街的夜市,却被大雨阻了游兴,只索作罢。
作者:puppyki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