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纳西民居家里用过当地的家庭风味餐,双层楼的木结构老房子相连围成两个四方天井庭院,到处瓜树花草缠绕。纳西族算得上家宴的菜色不是很合我的口味。我的口味向来极淡,且不爱用调味品。这与云南这带的美食味浓偏咸偏辣不太对味。香香的烤鱼烤肉串吸引了我的味觉,炖得烂烂的土豆和南瓜基本没有动筷,一碟类似凉拌茅根青草的东西看起来蛮新鲜,抓一口放进嘴里,哇。。。。。。出于礼貌,我是不敢吐出来,难吃也只好忍着往下咽。天,这绝对是鱼腥草的味。鱼腥草以其恶臭难闻但药性极好著名。想不到这纳西老乡竟然把难闻难吃草药当菜。
纳西人家高高胖胖的的胖金妹略带腼腆地来回穿梭端盘递碟。在这个以胖为美的民族,想必算得上美人吧?我用男人的眼光大量着她们的身段,一派珠圆玉润的模样,皮肤出奇地白。这一路过来看到的都是被高强度日照晒得粗黑的女性,且看不出年纪,总是一副老老的模样,民服穿得臃肿。
晚饭过罢,胖金妹把我们引进另一庭院坐下喝茶磕瓜子,一切都是有备而来的待客之道。只是,看院子里南瓜缠绕,下面兰花菊花分栽,上空细雨蒙蒙的天空院落仍是悠闲得很。主人家的年青男女开始在小院里对歌,四周的游客闲散地四边坐着,你信不信?这帮平日只会对着卡拉OK的带子对着屏幕歌词哼两句的散客这下可要挠破脑壳地想歌词清唱几句了。在这人家中做客,面子总要给的,麦克风递到眼前,死命推辞保持沉默可是失礼的事。主客间的互动竟然渐入佳境,气氛调动起来,玩闹起来还是很尽兴。我还是很应景地在飘着细雨的院落与人唱了一曲老掉牙的《在雨中》。。。。有相聚,也有分离,人生本是一出戏,有欢笑,也有哭泣,不知谁能谁能躲得过去。。。只有默默地承受这一切,承受数不清的春来冬去。。。。意犹未尽中,我匆匆离去。赶赴宣科坐镇主持的纳西古乐会。
宣科,这个74岁的老头子确实是个有争议的名字。
无论他与纳西乐团有多少功过是非,作为游人,我只相信自己的耳朵。
据说,演奏的大多是源于唐朝的古乐,乐谱及演奏都是一帮老者代代相传。只能用据说这个词了,尽管宣科不断地论证着各种论据。他的嘴,实在太巧了,或者说太油滑了,当然,可以说是幽默。当一个人的嘴皮子运用得太好的时候,会引起别人对其专业深度的质疑。
场面仍是很不错,座位基本上满了,四周极楼上的走廊站满了欣赏人群。
以我十分业余的音乐耳朵来说,依稀听得出高亢清越的唐音,与早年听过的一盘故宫音乐似曾相识。
宣科每一曲终了例牌地卖弄他的机智和幽默,偶尔透着点酸味。。。总觉得有点儿太过了。也不乏与我心有戚戚焉的话语的,比如他说,李叔同是真正的才子,是值得纪念的。。不能只纪念那几个政治文人。。。。。。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台上台下,那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相聚在偏远的纳西一瓯,齐声轻唱李叔同的骊歌,不是不煽情伤情的。其实弘一本人又何曾想让人大张旗鼓地怀念呢?在某个伤感的黄昏,在异地他乡,那么多的人怀着各种心境来到这里,因为一点灵犀的契合,就想起他的千古绝唱,用心而唱,有感而发,这种境界应该更纯粹也更美好吧?
不得不提的是,台上演奏的老者大多目光呆滞,容颜疲倦。我想宣科大概的用意是用这些老者演奏以示纯粹古远。可是,他们毕竟太老了,白发苍苍地坐着演奏不是不累的,这样使得整个乐队精神面貌不是很好。往后,这个纳西古乐的大旗担下去,作为名牌的旅游节目,必定是穿插其中的有才华的青年男女演奏者挑大梁。保持音乐的民风和纯正,乐谱记录后,再经口耳相传,有谁会在意一定要让垂垂老矣的老者演奏才叫正统呢?
值得一提的是,场面的观众质素不错。这大概与来着都是怀着一颗爱乐的心自发购票来听有关,也与来到丽江的人,本身就是心境悠闲或张扬生活在别处有关。
夜中的丽江古城还是让我心跳和感动。
仿佛一个久远的梦,就出现在眼前。
看到的,比想象中的更美更心动。
虽然,这里号称是小资的天堂。尽管我对小资这个词反感得很。
虽然,在此之前我做足了高原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心理印象。
虽然,知道这古城既然称之为城,那么就不会小到哪里去。
但是,小资这词实在有点误读丽江,但却实实在在地与小资的一些生活理念不谋而和,或者更甚。
但是,我不知是惊喜还是复杂地发现,中国最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不在灵秀的江南,而在丽江。
但是,古城的规模之大,气氛之和谐,建筑之古远还是超乎我的想象。
丽江,我来了,轻轻地走过。
远在热闹累人的南方城市,我每天都在想象着丽江的样子。工作及熟悉的一切都让我累,我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歇一会,喘一喘气。我的生活说不上很富足,也算过得去,只是,终日还是得为生存的几斗米折得心力憔悴。我相信在得到之前必得付出。时常在想,这么日复一日毫无创意的日子是否要继续下去?然后呢?人到三十再苦苦奔波吗?绕水款款而流的清流抚慰了我,水岸的拂风青柳让我觉得舒畅。每一个走在久远石板路的行人,包括游客,包括古城居民都令人觉得友善。水边的咖啡吧不断地聚集着闲散的人群。下着细雨,走过小桥,曲曲折折地在古城里穿行。两边是各种店铺泛着可买可不买随意的灯光。各色各具特色的小酒吧穿插其中,更多的是临水架起伞,就势摆着的露天咖啡茶座。古城的石板路幽深地不知要通向何方,总是看不到尽头的街角挂着点点的纸红灯笼。跨过每一座石拱小石桥,顺着水流方向,不用问,水流就把我引向古城最美最醉人的华彩部分。那是怎样一种小雨中古城的夜景啊,安祥,和谐,惬意。似乎没有人担心明天的早餐在哪里。古城应该是拥挤多人的,可是,就是不觉得吵闹。在古城转悠,那都是人,恤衫店的小女孩在白色的棉质衫上用涂料手绘着漫画,颜料干了就挂出来卖。各种工作作坊,或者称艺术工作室在做着各种木刻工艺品,工艺之精良和讲究让人意外,决不同于普通旅游点物品的粗制滥造。其中不乏有在某些专业艺术杂志刊登的作品。
进到去,你可以看可以欣赏,他们仍在忙着手里的手艺活,甚至不会抬头看呢一眼。再看价格,确实不菲,可是不讲价。不知道多少民间艺人或是工艺院校学生在这里练绝活,一路走下来,不会少。这里,是艺术家的村落,他们的作品还是不乏游人欣赏买去的。
有一间木艺店,几个小伙子在做各种大小的木铃当,衬着纳西东巴的象形文字。手工做得很细,风一摇曳,发出幽幽的铃声。买了两个,一个是上了漆的更显古色古香,另一个是木原色。
不知不觉,走过了热闹绕水而居的村落,来到了茶马古道的必经路道,这里,明显冷清了,游人少了,但本地居民多了。人影匆匆的居民,大多时妇女,背着个大箩筐不紧不慢地走着。茶马古道是历史上主要穿行于横断山脉,三江流域,青藏高原。以茶马互市为特点,以人背兽驮为方式的古代商道的总称。中国藏区内接中国内地,外连南亚,东南亚的的重要纽带。作为古代中国与“丝绸之路”齐名的另一条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古代文明传播的国际通道,茶马古道一直是大西南各民族自古以来互相交往融合的走廊。这座形成于南宋,繁荣于明清的古城走到今天。先是成名于海外,然后,1996年一场7.2级的大地震,却让这座古城扬名于国内,霎时,全国都在惊艳于这滇藏间三江(怒江,金沙江,澜沧江)并流处的仿如时光停滞,世外桃源的古城。一场极大的地震灾难却成全了丽江。丽江开始在世人的目光下不断绽放着久远清幽的芬芳。冥冥中似乎自有天助。7.2级的地震让无数后来建造的砖瓦房毁于一旦,而这年代久远的木结构的老房子却意外地得以保存。一场天灾却让政府省去巨额的拆迁费,古城大研镇得以全面的整治与后来的新城分立而居。世上有许多拜自然所托福的奇异风景,被联合国确认为世界自然遗产,而丽江,是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功。这久远的文化,包括脚下这被古时马帮贸易让马踩得凹凸不平的石板路。转头望去,这只是茶马古道万里长征的一小部分,包括后来修复的关门口城楼。四方街可以想象千多年前茶马市贸易的热闹和马帮商旅的疲惫辛劳。连小石桥也那么直接地就叫鸭蛋桥,只因为以前的鸭蛋买卖都聚集在这小石桥上完成。
顺街而建的民居此起彼伏,沿着山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这里,没有规矩的道路网,也没有城墙,纳西,白,彝,汉,藏等族在这里混居。看不出任何人工的规划,却又自然天成。丽江,它没有浓妆艳抹,甚至没有淡扫峨眉,一切还原于它的本色。这份自然,终归于丽江的价值所在。
几千年前道子就认为永恒在于天人合一,人之于自然和谐地相处。遥望丽江,我仍然很是担心,人类对旅游点的过度开发都将是竭泽而渔。面对古城里的民居越来越多地租出去给人经营,哪一天,古城的商业味到达极限之时也就是古城魅力丧尽之时。不远处的大理古城就是活的样板。唐代南诏大理国,传说中段誉的故乡,曾经也是多么令人神往,现在去看,不过如此。这就是商业化的大理,过度开发不知收敛的大理。
在丽江,旅行者可以在这里读到历史,伤心者可以在这安详的偏远的古城疗伤,艺术家可以在这块人文宝地找到创作灵感。喜爱民乐者可以在这里找到知音。挣扎于人性狡诈的商业发达地方的人可以来这里感受仍然古朴和善不欺的民风。哪怕你兜里有点钱,玉龙雪山下是高原明珠般美丽的高尔夫球场。
一万个人奔赴丽江有一万个理由,哪怕只是过来到弯曲流水不断的古城无所事事地走,随意地喝上一杯茶,或者咖啡。流淌在丽江的时光,是温柔的时光。
徐志摩曾说,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颗水草。
那么我说,让我的躯壳回到喧哗的南方城市吧,让我的心,做古城里清流掠过的水草,雪山上流下的冰冷的雪水冲刷的是无数游人温柔的心。
------------------------------
作者:2182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