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谜大峡谷 姜志芳
从电视荧屏上看到美国大峡谷之后,就心向往之,但作为一介平民,以我的财力和实力,断难成行。于是,我就把眼光瞄向身边的景点——浙西大峡谷。地势高峻,水流湍急,山石奇趣,浙西大峡谷处处显露出天然的野趣,难怪旅游专家称其为“华东第一旅游峡谷”。但真正吸引我的,则是峡谷内的12个生态之谜。
在吊水岩景区内东侧的半山腰间,有一巨壁,壁顶有一座约高八九米的石“塔”,“塔”石垒放整齐,大的达数吨重。当地老百姓称为“石炮楼”。据说,这是古代山民为防御强盗进山而修筑起来的“工事”,一旦强盗来了,山民就推倒“石炮楼”,用滚石打退强盗。可是,即使以今人之力,要在半山腰间、岩壁顶上建起如此一座“庞然大物”也非易事,古人又没有电动机械,如何建造得了?我猜是风化所致,同行游客反驳,风化的石块能堆砌出如此整齐?
进入嬉水滩,见到色彩各异、大小不一的溪中鹅卵石,我不禁为之一震。因为溪道中的鹅卵石不仅只只浑圆光滑,有的直径更达几米,但一出峡谷,就只能看到冬瓜大小的鹅卵石,到昌化溪只有梨子大小的石块了,再往下游去,到钱塘江出海口,不要说石块,连细沙也不多,只有淤泥了。当地人解释,上古时候,大石头到处都有,因为人要造房子,人多的地方搬得多,搬得快,大石块就越来越少,甚至搬光了;峡谷内人烟稀少,大石块就留在溪道里。此一说,我不敢苟同,以上海为例,人不可谓不多,松江的历史不可谓不古,但一座只能算丘陵的佘山,却没见被挖空挖光。我对此现象的理解是:也许上古时代此处山体多次崩裂,鹅卵石随雨水冲刷到溪道里,按重力运动原则,大的移动缓慢,小的移动得快,因此就出现了“从大到小,从有到无”的有趣排列现象。至于溪道中的鹅卵石无棱无角,那是千百年来水流中蚀的结果。其实,人类生活不也这样吗,人到中年,锋芒尽敛;人至老境,随遇而安。
此说附同者甚少,但既然是率性而游,趁兴解谜,对错与否,也就是其次的事了。大峡谷内还有“九岭天书”、“屋筑山顶”、“蚊不咬人”等谜,有的碍于时间,无法游到;有的路途险峻,难以企及,只能留待下一次了。——转自《劳动报》
春意盎然!旅游旺季就来了。浙西大峡谷旅游开发公司恭候您的光临!
根据“三景合一”的新情况,现就近期旅游业务中的几个具体问题函告如下,请协助执行:
一、自3月1日起,浙西大峡谷(包括白马崖、浙西天池—)的门票价均按新的协议执行。白马崖、浙西天池的门票原则上也请在山田门楼售票处购买,到景点补购门票不打折。
二、原白马崖旅游公司散发在外的景点门票停止使用。
三、今年三八妇女节期间,我公司推出“买一送一”的特别优惠措施。即在3月4日至10日一周中,凡购买浙西大峡谷门票的妇女团由我公司赠送白马崖(或天池)的景点门票
作者:ygyin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