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的故乡(2)——乌市初体验
(2002/7/31)
Andreactrip
乌鲁木齐的火车站正在整修,所有乘客都从一个出入口进出,显得十分拥挤。出口处有许多缠着你要票根的小孩,也有拉客住店的中年人,当拖着大包低着头杀出重围的时候,天色已渐渐放晚,毕竟,北京时间将近十点了。
小塔叫了车,领着我们前往住处。乌鲁木齐的出租起步价都是六元,可是在闷热的夏季却很少有司机开空调。
乌鲁木齐的色调是灰灰的,然而很快,我在灰色中找到了惊奇:乌鲁木齐也有了高架!建筑的老态让我误以为其造于多年以前,却原来是去年刚完工的。也许在城市的上空没来由的多了这么一个碍事的家伙,还有些许人并不习惯,时而可以看见高架道上擦肩而过骑着自行车逆向行驶的人,悠然自得,理所当然。“去死吧!”司机朝骑自行车的狠狠地啐了一口。
乌鲁木齐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所有的广告和招牌都是汉维文对照,这让在上海已经看顺了眼中英文标牌的我颇不习惯。张抗抗的一篇文章中曾经提到,树是城市的标志。在城市表情日趋雷同的现在,只有树才能诠释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气质和底蕴。高耸入云的塔松代表着乌鲁木齐,或者说是新疆的表情,然而民族却赋予了乌鲁木齐(新疆)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气质,47个民族融合于此,新疆多样的地理环境铸就了它的多民族化,而正是多样的地理环境在六分之一国土的集合才造就了新疆海纳百川的气势和开朗爽直的个性。让我还是好好地欣赏一下汉维文的和谐吧。
乌鲁木齐不算大,车很快就到了住处,是塔西南石油基地驻乌的招待所,靠近西北路。放下行李便觉饥肠辘辘,赶紧下楼到对面的饭店找点吃的。
点了炒面以后,大家坐在外面的桌子旁聊天。同学要喝酒,让饭店的一个男孩去拿几瓶啤酒来。谁知他忘记了,竟顾着和同伴在马路上踢起易拉罐来,踢得还十分忘我。炒面都上来了(众所周知,新疆饭馆上菜极慢,不论在新疆本地,还是在其他地方),啤酒还遥遥无踪影。结果被店老板狠狠地吃了一顿毛栗子。啤酒送上来时,他满脸的不好意思,借着路边的灯光,看得出还是位满英俊的小伙子。
新疆的面条都是生面,吃起来特别的费力,不过可以锻炼脸部肌肉。吃完饭出去转了一圈,高架下还有未尽的夜市,番茄、黄瓜、芹菜,个儿还挺大的,论公斤卖;白天烤羊肉串的收了摊,坐在路边的台阶上弹吉他,哼着一些不知名的小调;小饮食摊上冒着热气,大锅煮着许多叫不出名来的和羊有关的食物,我却一时还不敢尝试。
走得倦了,便决定打道回府。我和日本女孩住的是四人间,另外住着的是到乌市看病的母女,还带着一个小孩。拿出食品袋中早以准备好的零食,递给那个小女孩,就同她们攀谈了起来。对于我们从大老远跑来并要到疆内那么偏僻的地方玩,她们表示很不可理解,这里有许多人都想到内地去,可我们偏要吃尽苦头到这里来。旅馆的二楼做了饭厅,很多人都到五楼来洗澡。终于轮到我们了,在火车上呆了两天,浑身的不舒服,可恨的是淋浴间莲蓬头喷出的水细得像发丝,好容易将就着将澡和衣服洗完,已过了12点。在祖孙三人惊奇的眼光中,我们在房间里拉了晾衣绳,把湿衣服挂上,然后一头倒到床上,呼呼睡去。
于2002/10/11
作者:andreactr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