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的游记:
桂林是个很小的城市,从我住的桂山酒店步行到最繁华的商业街不过半个多小时,而到了当地人的口中就变成了“步行街?蛮远的呀,走路要差不多半个小时呢。”或者是“别看桂山酒店是四星级,这里是郊区呀”。走路半个小时就完成了郊区到市中心的路程?我晕!
但或许正因之小,城内也皆是美景,穿过市区内的那条弯弯的碧水,就是人们俗称的“小漓江”,江景秀丽,象鼻山就座落于其上,山绿而水清,间有习习凉风,行舟在此真的是赏心怡人,而夜间的景色,更是别有风味。
尽管漓江边的码头上处处都是“为了您的安全,请游客不要乘坐竹筏”的告示牌,但是看到江上带着竹笠,撑一只长篙的船家;还有蹲在一角,缩着长长脖子的鸬鹚,谁能忍住心里那个总在发痒的念头呢?况且水面那么平静,连微风都是静静的,船家的水性又那么好,有什么危险呢?一定要坐一次竹筏,夜游漓江!
走下码头就有船家来招呼,一个年轻妇人拉着我们,连说夜景很美的,每个人只要20元。我们觉得贵,她不肯降,正在边走边还价,旁边的老太太走过来,慷慨地说10元钱就好,年轻妇人怒了,一串桂林话冒了出来,怨老太太撬了她的生意,老太太以更愤怒的腔调毫不示弱地还嘴,直到我们上了竹筏,妇人才不满地离开。
老太太矮而黑瘦,却很硬朗,盘着“巴巴髻”,穿着碎花布的大马甲,竹筏在江上不疾不徐地行进,感得到微凉的水气和自己通透的呼吸,向前看,是象鼻山庞大的身体,那长长的象鼻似乎触手可及;向后看,是灯火璀璨的解放桥和一江满载星辉的秋水,桥洞上巧妙的穿孔和两边别出心裁的灯光,把荡漾的水波映到了桥身上,远望去,竟分不清是那流动的是光,是影,还是水……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呀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这诗句竟来得恰到好处
竹筏突然转了个身,老太太嘱咐我们:“仔细看喽,鸬鹚捉鱼了。”
面前是条五根竹筒拼成的竹筏,窄窄的,只容得下那身手敏捷的船家。船头挑着大瓦斯灯,鸬鹚从船家的手里跳下江,不过两三分钟就冒出了水面,我伸长了脖子,去看它弯弯的嘴里究竟有没有鱼。船家却不急,过了一会儿才把鸬鹚拉到船尾的鱼筐边,从嘴巴里拽出一条鲜活的大鱼。两只鸬鹚如此往复了三四次,凭着对小学课文的记忆,我以为船家会给它们两条小鱼奖励奖励,可直到渔船划走了也没见到可怜的鸬鹚们吃鱼
撑船的老太太好心地提醒:“鸬鹚嘴巴里的鱼不好吃的,都有很腥的味道,还是要吃江里打来的鱼。” 真奇怪,那为什么还用鸬鹚捉鱼?这下可打开了故事匣子,老太太开始讲起了鸬鹚:“我们都说鸬鹚的眼睛亮亮,是会看宝的。它专看活宝,死的东西它理都不要理,我们的眼睛是比不上的------可是洋人不一样,洋人的眼睛也是会看活宝的。当年洋鬼子到桂林来,看到这里的山、水,高兴得不得了,把我们的活宝都偷跑了哟。洋人的眼睛和鸬鹚一样,都是绿绿的;洋人的鼻子和鸬鹚的嘴巴一样,都是弯弯的。他们拿走了好多宝贝呀,以前我们叫洋人都是‘洋鬼子’,现在不兴这个了,我老太婆也要叫洋人‘哈罗’了……”想到在阳朔,外国人一露面就是此起彼伏的“哈罗”声,原来在小贩的嘴里竟是“洋鬼子”的意思,我不仅绝倒 老太太见我们笑,有点不好意思,又解释道:“这也是从我爷爷那里听的罗,一代代传下来的话。”细问之下,知道她居然68岁了,还有个92岁的老妈妈
竹筏摇摇,又撑回了码头,那个年轻妇人还在招呼游客。或许是生意不好,她的怨气重新撒在了老太太身上,两人又吵得不亦乐乎
作者:clovet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