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 西 天 池 之 行
浙西天池位于浙皖毗邻的群山峻岭之中,海拔1200米以上,属于天目山系。民国明代县志记载,浙西天池“固民物秀衍之宗也”。千顷山雄峙在浙江与宁国交界的群山峻岭之中,峰峦起伏,连绵数十里,气势雄伟壮阔。山间景色宜人,风光猗旖旎,充满着无限的神秘,令人神往,因此吸引了不少人前往揽胜。
初冬时节,怀着对浙西天池的向往,背着包裹来到千顷山。
清晨,八名队员身背干粮炊具,从银峰大塔村踏上进山的古石板道。山边房错落有致,桥下溪紧紧簇拥在一起,大塔村民说是“百世纪留下的活化石”。
石道板,北起大塔村,南至昌化龙井桥,全长30多华里,据说是南宋防守京城(现在杭州)修筑的。弯弯曲曲的古道,两边怪石奇松,溪水倾泻,满山杉木,油茶林,青红道融,一个美的世界,令人赏心悦目。半山腰有个人工垒成的石洞,据说是南宋的哨兵亭,今天虽时过千年,但古亭雄风犹存。 经过两个小时的重山复岭,终于十一时许到达塘岭。
塘岭传说岭上有个千亩畈,白牛塘和古庙。庙前有片割了即长的韭菜,梅花鹿见人就围着转的神话。古庙于20世纪70年代拆除,只留下一棵参天的枯木古树;白牛塘不见了,映在我们面前的是座天池。池面约千余同,池水深不见底,池中三座小山,山色湖光道织一起,真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湖边坪绿茸,垂柳野草随风摇曳,没有一点秋意。
中午同狩猎老人共进别有风味的午餐。主人详细介绍了塘岭变迁,说塘岭天池如仙境:“天上蓝天白云,脚下天池水清,身边群鹿相连,非仙境胜仙境”。
午饭后,带着老人送的咸菜和馒头,按照老人的指点,向瘌痢尖跋涉。瘌痢山海拔1363米,是宁国境内第二高峰。瘌痢山是座光山,气候稍冷,山顶变白,故名“瘌痢”。山下遍野荆棘,从中枫叶、山楂分外红艳,令人繁石怪状,似大象如卧虎,千姿百态。站在山顶眺望,东边是藏龙卧虎的群山岭,南面是一望无际和大平溪,西面是塘岭的小天池,北面是宁国的河沥溪,真是“天目连天横,势拔五掩赤城”。传说当年薛仁贵把一匹宝马和一只宝剑在瘌痢山,后来剑化为钟玉石,马变为梅花鹿。山上盛产珍贵药材,野百术比东北人参还名贵。几位挖药材的村姑,对我们的到来感到惊讶,并说此去老岭翻九山七岭,既无路又处歇脚,要大家下山住宿再走。
我们告别了村姑,按照既定目标赶路。夕阳西下,暮色近临,大家加快步伐,穿荆棘过草棵,重岭复坡,爬上毛山顶,在一片大森林中安营扎寨。经过半小时的紧张劳动,用松枝搭起茅棚,烧了一堆篝火,下山装来泉水,夜宿工作一切就绪。大家围着篝火席地而坐,欢歌笑起馒头,一片榨菜一口糊馒,吃得津津有味。夜渐深了,四人值班,四人睡觉,交叉休息。值班的围着篝火,故事一个接一个,万家西泉仙人洞的传说特别引人入宰。仙人洞就在茅山顶北面,洞分干洞、水洞、鬼洞,洞口相当大,能容下二三百人。只要爬过洞颈,里面就别有洞天,仙人田、仙人象、仙人脚印以及巴掌路,据说,不久有一个学生不慎掉了下去,老师喊民几十分钟后,忽然听到下面的应声,这个学生从石壁缝里爬了十分钟才上来。仙人洞到底有多深,至今无一位探险者探出结果。传说,曾有一位游僧向洞中仙人借了一支蜡烛,从洞口走到杭州还未点完,剩下的半截留在杭州某个洞的出口处。
棚内枕木褥草地为床,棚外松涛水象浪拍岸石,发出阵阵回声。正是 “猿声断续惊残梦,醒来不觉秋夜长”。
天亮了,大家高唱“你牵着马,我挑着担,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正当情绪高昂时,我们迷途了,茂密的树林中连野猪走的路出找不到。焦急中,志同向山下打了个口哨,意外地听到山下有回音,沿着余音,我们走出密林,来到一个山棚,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棚中住着两位猎人、两位护林员,我们借用他们的灶具烧了开水,吃了方便面。早饭后,在护林员带领下,过了小平溪,爬上黄阳岭,翻过白石岸,横穿西塘岭,再翻两个无名岗,终于十时许来到稻场坪右山顶,往下看:一条山冲,足有十华里长,三华里宽,真是“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险要,这就是海拔1200米的老岭。六十年代,华东军区曾在此住过防空部队一个营,老岭险道通昌化,主峰象把利箭刺向蓝天,险崖峭壁如神工鬼斧削劈一般,雄伟壮观,令人留连忘返,美不胜言。
中午12时,我们离开老岭,沿着弯曲的十五里古道来到老山脚。回首浙西天池,思绪万千。浙西天池这片神秘和处女地,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产,拥有开发价值很高的旅游资源,沉睡的浙西天池,不该再沉睡了,让春风吹醒她,让她成为天然公园,媲美黄山。
一民等 2000年11月
2001年6月重游浙西天池,此时的天池以被合理地开发为生态旅游风景区。
附: 浙西天池网站: http://www.china-trave.com
游 千 顷 山
(宋) 司马栖
欲为龙池游,束装戒蓐食。
鸡鸣天未曙,呼儿蜡双屐。
萦回溯寒溪,确萤度乱石。
迢迢万丈岭,宛转苍龙脊。
山高吐朝气,恍不辩咫尺。
俯听雷雨声,仰逐猿猱迹。
委蛇度花坞,净绿草可席。
喜如出笼槛,身轻鸟飞掷。
不辞双足茧,远探蛟龙窟。
传闻此山巅,旧有沧海色。
迎来三十年,潭湫变枯荻。
至今应江潮,尚有鸥鹭集。
至理竟未解,对之空太息。
作者:travelman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