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兴城的山海古城
五月二日小雨
清晨,飘起了细雨,悠悠然,浞湿了大地,空气格外清爽。雨至午后,天气渐晴,阳光透过云层,温暖、湿润。窗外的松柏枝上挂着几颗残存的雨珠,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银色的光。不知是因为出游的羁动而感怀天气的娇好,还是这湿润的空气带来了轻快的心情。总之,心情无比清朗,满目的可爱之色。
二十一点,我们踏上了开往锦州的火车。从小就爱听火车奔跑的声音,铿镪有力,极富规律性。转过头,看到一位老乡,他皮肤黝黑,满脸的深深的皱纹,不知为何心头划过一丝悲凉。想起了艾青的诗“北方是悲哀的”,北方在人的印象中总是有着不太亲合的形象,那凛冽的寒风、无情的霜雪怎比得南国的花香、妩媚的烟柳。但我喜爱这风霜过后的坚韧,经过岁月积淀后的土地更增添了一份质朴、博大的醇香!看起来如此的亲切!
五月三日有雾
大雾的天气笼罩了整个城市。从葫芦岛下车,我们座小巴直奔笔架山。笔架山位于渤海湾之中,距海岸1600多米,海拨78米,总面积1、2平方公里。笔架山北面与陆地之间维系着一条卵石通道,长1620米,宽10米,潮涨则没,潮退则现,素有“笔锋插海”天下奇观的美称。因为大雾的天气,我们根本看不到山,而那条“奇桥”也因潮水的上涨无缘领略它的全貌。只看到相对而流的海潮,便断定那就是天桥出没的地方了!花了10元钱,坐上码头的快艇,10分钟就登陆了这座海中仙山。山上绿荫叠掩,佛香缭绕,加上这雾纱的披挂,又平添了三分神秘。山上有开山老尼的佛台;玉皇大帝的佛像,不时还飘来阵阵的木鱼声,寻音去处,竟是一位算褂的白须老人!
下山时,正好赶上渔民兜售他那鲜活的海蟹,看起肥美无比,忍不住就买了好几斤。想到中午能有一顿海鲜大餐,这一路的劳顿,也就一扫而光了!
中午乘小巴赶往兴城海滨,找了一家海边的宾馆,安置好客房,我们就去饱餐了一顿。吃的一塌糊涂,看着满桌子的虾皮蟹壳,堆在一块儿就像小山似的!不禁感叹,多么富有战斗力的集体呀!
巧的很,赶上了最后一班去菊花岛的船。独自站在船尾,迎着坚硬的海风,耳畔是船浆搅动着海浪的呼啸声。仰天长啸,那声音竟虚无飘渺,如同这随风飘摇雨雾,无力与如雷的轰鸣抗衡,没有一丝回应,便被猛虎的咆哮吞噬了,再也无从分辩。40分钟后到达小岛,沿着海岸,踏着细软的沙,缓步前行,无意中拾到了几枚小小海螺。有一枚有些残破,但因为它优美的线条和身上背负的褐色的细小斑纹,还是决定将它留下,并起名曰“残缺的美”
傍晚十分,数十只渔船,停泊在海湾中,和着海水的波动,也上下起伏。海上不时有海鸥飞过,它如同孩子般清脆的声音,更衬托了这份祥和、宁静。在这儿任何的思想都是多余的,眼前一幅渔舟唱晚的景象。不禁感怀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和这无人能及的大手笔。一位老乡,提前篮子,在捡拾海白菜,说不定那就是她的晚餐。大海就这样默默地给予人类不竭的生存源泉。“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人类追求品格之最高境界不就是有如大海般宽博的胸怀吗!久居那狭隘的都市,害怕的就是心变的如同树瘤般粗糙不堪!这儿没有喧嚣,没有浮躁,没有诱惑,人只有在这儿才是透明的、鲜活的、清醒的。
五月四日风和日丽
距回京的车开还有三个小时,大家决定去古城看看,虽然从其它旅人口中得知古城无趣,但我们还是欣然前往。
古城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明为宁远卫,清为宁远州,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明城。古城呈正方形,周长3274米,城设四门,门上皆筑城楼。东南角建有魁兴楼一座,城中心建鼓楼一座,南街有祖氏石坊两道。明代天启年间,袁崇焕在此击退后金军,史称“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
如今的古城已被现代文明所侵蚀,十字交错的主道上店房林立,游客多聚于此。只有残存的鼓楼、东西南北这四角的城楼和祖氏牌坊岿然伫立,见证着历史的荣辱兴衰。面对着那残垣断壁,想象着铁马兵戈的战乱年代,极力追寻着袁将军的足迹,似乎也有一种无人会登临意的叹息。
两天的兴城之行,就在车轮开启的时候结束了,留下的遗憾就是那座天桥,不过这也许是一份很不错的回忆吧!
二OO年五月于北京
作者:happy_mutong